■ 中山艦舊影
抗戰期間,在中國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山”號炮艦拼盡全力,為民族的生存戰斗到最后一刻。
傳奇名艦 屢經風波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1910年清朝海軍大臣載洵與海軍統制薩鎮冰赴海外考察軍事時向日本長崎造船所訂購的。該艦于1913年完工,排水量780噸,艦上裝備1門102毫米前主炮和1門76毫米后主炮,外加4門47毫米副炮,2門37毫米、1門40毫米高炮及2挺7.92毫米機槍。這種噸位和火力的軍艦在海軍強國只能算是輔助戰艦,但對中國海軍來說卻是主力戰艦了。
永豐艦回國后,歷經民國初年的歷次政治運動。1917年,該艦南下廣東,追隨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1924年,該艦又運載孫中山北上,前往北京共商國是。孫中山逝世后,廣東革命政府于1925年下令將該艦改名為中山艦。
改名后,中山艦相繼參加了廣東革命政府領導的平叛與東征戰斗,以炮火支援了陸軍作戰。1926年3月20日,國民黨右派一手制造了“中山艦事件”,標志著國共合作局面出現重大轉折,大革命失敗的苗頭逐漸浮現。此后直至抗戰全面爆發,中山艦被編入國民政府海軍第一艦隊,執行日常巡邏訓練任務。
轉戰長江 力戰沉沒
抗戰爆發后,由于中日海軍實力相差懸殊,中山艦奉命退入長江中游,掩護內河航道。1938年,武漢成為日軍進攻目標,中山艦奉命從湖南岳陽開赴赤磯山一帶布防,參加武漢保衛戰,擔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金口江面的警戒及運輸任務,為長江沿岸的岸防炮臺運去不少急需的炮彈。值得一提的是,時任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正是訂購該艦的海軍元老薩鎮冰的侄孫。
1938年10月24日上午9時,中山艦哨兵發現日本偵察機,薩師俊命全艦僅存的5門火炮和3挺高射機槍對日機射擊,日機撤走。11時,日機再次出現,薩師俊估計日軍會大舉來襲,遂令全艦進入一級戰備,提前午飯。中午,中山艦奉命駛往漢口,該艦于13時起錨,15時即遭遇6架日本轟炸機。15時6分,電訊官張嵩齡向海軍部發出最后一份電報,報告中山艦與敵遭遇。在艦長指揮下,全艦官兵同仇敵愾,集中艦上所有火力向日軍反擊,密集的火力使得日機不敢低飛投彈。但不料艦首的高炮由于長時間發射,溫度過熱導致身管無法使用。此時,敵機見高空水平轟炸不能命中中山艦,又見艦首火炮突然?;?,便改變戰術,開始從艦首方向俯沖投彈。
日機投中的第一枚炸彈在艦尾左舷爆炸,船殼破裂進水;緊接著第二枚炸彈在右舷爆炸;第三枚炸彈則在左舷附近水面爆炸,鍋爐艙水線下的船殼破裂進水,三分鐘后江水就漫過鍋爐,軍艦失去動力,艦體開始左傾。第四枚炸彈命中艦首,駕駛臺被穿透,薩師俊艦長右腿被炸斷,但他仍堅持指揮,不肯離艦。
此時的中山艦已經失去控制,并開始側傾下沉。薩師俊被屬下強行扶上舢舨,卻遭到日機掃射,薩師俊與身邊的兩名水兵不幸遇難。是役,中山艦共陣亡官兵25人,艦體也于24日15時50分側翻沉沒。就在中山艦沉沒的第二天,武漢淪陷。
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經修復后于2008年陳列在位于武漢中山艦博物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