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第5師在麥茨城內展開巷戰
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此后盟軍一路高歌猛進,僅用兩個月就解放了巴黎,將納粹德軍趕到法德邊境附近。然而由于戰線越拉越長,后勤補給跟不上盟軍的進攻節奏,與此同時,德軍的抵抗也在加強,結果盟軍在法德邊界附近的小城麥茨碰上“硬釘子”,被德軍牽制了70余天,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后才拿下這座軍事要塞。
戰前態勢
1944年8月,以打硬仗著稱的“鐵血將軍”巴頓率領美國第3集團軍拿下法國東北部名城蘭斯,接著又占領戈梅茲等要地,做好橫渡摩澤爾河的準備,按照計劃,美軍渡河后,將突破德軍齊格菲防線(俗稱“西墻”),直逼魯爾工業區,砸碎德國賴以進行戰爭的“軍事機器”??墒?,巴頓想法雖好,奈何現實不太“給力”,由于盟軍進展太快,導致后勤出現問題,當時盟軍補給物資先由英國船運到諾曼底,再由卡車送到前線,美國第3集團軍正好處于這條補給線的“末端”,給養極度匱乏,一度連坦克燃料都用光了,幸虧美軍C-47運輸機強行降落在被德軍破壞的蘭斯機場,送來寶貴的燃料,才解了巴頓大軍的燃眉之急。
與老成持重的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不同,心高氣傲的巴頓堅持繼續進攻,不給德軍留下喘息時間。他決心用僅存的一點燃料沖過摩澤爾河,進抵西墻,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奪取德軍堅固設防的麥茨城,保護自身側翼不受威脅。
麥茨坐落在摩澤爾河與塞爾河交匯處,控制著摩澤爾河渡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后,法國被迫將包括麥茨在內的洛林省割讓給德國,德軍在此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筑壘工程。盡管一戰后麥茨重回法國懷抱,但德國依然覬覦該城,二戰爆發后,麥茨再度淪陷,德軍展開新一輪筑壘工作,將這里變成徹底的軍事要塞。
情報顯示,德軍在麥茨部署了約1.4萬官兵,他們多系在諾曼底戰役中逃脫的殘兵敗將,對美軍那套“火力進攻,步兵占領”的打法比較熟悉,于是采取“憑險據守,遲滯消耗”的應對之策,德軍城防司令基特爾把布防重點放在城西的格拉維羅特高地,那里遍布樹林和葡萄種植園,高地后面就是摩澤爾河谷,是阻擊戰的理想陣地。格拉維羅特高地上有17個防御支撐點,這些支撐點包括配備重炮的裝甲炮臺、鋼筋混凝土機槍碉堡、交通壕、地道以及反坦克雷區等,可謂易守難攻。
面對早有準備的敵人,美軍統帥巴頓卻滿不在乎,認為麥茨至多“象征性抵抗”后會俯首投降。他命令第20軍軍長沃克投入第5步兵師和第7裝甲師展開正面進攻,第90步兵師作為軍預備隊,只要一線部隊砸開缺口,該師就會迅速沖進去,將殘存的德軍一網打盡。
戰役經過
1944年9月7日,美軍第5步兵師的第2團從北面進攻格拉維羅特高地,但在經過斯特拉斯堡-麥茨公路時受到德軍預設雷區的干擾,美軍車隊必須等待工兵排雷后才能行進。與第5師平行進攻的第7裝甲師則從南面接近高地,他們的坦克可以脫離公路實施越野機動,但由于適合坦克行駛的路段要么被水泥尖樁阻塞,要么被德軍炮火封鎖,美軍坦克很難找到躲避德軍炮彈的“死角”,僅僅半個小時,該師就有20余輛坦克被敵人打爆。
9月9日,美軍發起第二輪進攻,第7裝甲師改變“猛打硬沖”的戰術,在坦克縱隊里安排安裝VHF無線電臺的M8偵察車,車上有經過訓練的資深聯絡員,負責召喚在空中巡邏的飛機,敲掉敢于露頭的德軍堡壘,這種打法與今天時髦的“空地一體戰”已經非常接近了。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盟軍戰機要負責整個西線的作戰,能投入麥茨戰場的只有三個P-47D戰斗機中隊,盡管美軍飛行員非常英勇,往往在目視距離內投彈,但他們投擲的500磅炸彈對多數德軍堡壘不起作用,頂多讓對方暫停射擊,當美軍坦克和步兵沖鋒時,仍然被德軍熾熱的火網所壓制。鑒于戰況不利,沃克軍長又把第90師送上前線,但依然無法奪取格拉維羅特高地。
事實上,9月下旬,整個西線盟軍都陷入后勤線過長的困境,巴頓接到艾森豪威爾的命令,要求其轉入防御,等待后援到來。但生性好斗的巴頓豈肯讓小小的麥茨擋住去路,他有意“修改”了上司的命令,要求第20軍繼續對麥茨進行“試探性進攻”,首要目標仍是拿下格拉維羅特高地。這時候,美軍收到一份意外的“禮物”,曾被德軍脅迫參與修建麥茨要塞的法國工程師把相關圖紙提供給美軍。從圖紙上看,格拉維羅特高地的防御核心是多里恩炮臺,那里有4個隱蔽的裝甲炮塔室,里面設置了100毫米加農炮和150毫米榴彈炮,由地道與兵營、彈藥庫銜接,炮臺周邊都有深壕和鐵絲網。
9月27日晨,數架P-47D戰斗機飛抵多里恩炮臺上空,向其投擲炸彈,之后兩個美國步兵連在坦克掩護下逼近炮臺,但德軍扛住了狂轟濫炸,將美軍阻止在炮臺外圍的掩護壕,曾有一些勇敢的美國士兵試圖攜帶火箭筒沖過壕溝,但都被德軍狙擊手打倒了。戰至10月12日夜,美軍已在多里恩炮臺前損失500多名官兵,可德軍陣地依然完好如初,沃克只好選擇撤退。
進入11月后,由于美軍在其他方向上取得進展,與麥茨城遙相呼應的德軍據點相繼被拔除,美軍得以對其實施迂回包抄。巴頓命令新調來的第95師繼續圍攻格拉維羅特高地,另以第90、5師分別在格拉維羅特高地的北面和南面渡過摩澤爾河,然后在麥茨城東面會師,將其變成孤城。新的戰斗于11月9日打響,第90、5師相繼渡過摩澤爾河,18日夜,兩個師在摩澤爾河東岸會師,麥茨城被徹底包圍了。
11月19日起,美軍對麥茨城區展開進攻,巷戰持續了兩天,德軍抵抗最終被克服,美軍還在一處由煙草工廠改成的戰地醫院里俘虜了德軍城防司令基特爾。到11月22日午后,美軍拿下整個麥茨城。至于格拉維羅特高地,由于補給斷絕,守軍撐到12月19日才宣布投降。
戰役分析
之后,美國工兵曾嘗試對久攻不克的多里恩炮臺進行爆破,結果發現連近一噸的炸藥都拿它毫無辦法
麥茨之戰中,德軍依托有利地形拖住美軍達77天之久,為德軍加強西墻防線贏得時間。,這充分反映出麥茨作為軍事要塞的堅固程度。
麥茨戰役令美軍意識到,對一個設防良好、兵力充足的要塞展開進攻是非常困難的事,而且這種戰斗對后勤的依賴程度比其他類型戰斗都要高。從作戰過程可以發現,前期美軍后勤補給跟不上、空中支援不充分,都令地面進攻進展緩慢,直到后期,后勤供應和空中支援都得到改善后,美軍的進攻才比較順利,尤其是盟軍的空中支援,使德軍無法實施戰術機動,這就讓美軍地面部隊有機會一點一點地蠶食掉德軍各孤立據點。
對德國人而言,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火力、后勤等方面與盟軍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盟軍飛機讓德軍印象深刻,刺激德國人千方百計去消除盟軍空中優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德軍刻意選擇惡劣天氣下實施作戰(例如稍后爆發的阿登突出部戰役)。此外,德軍也意識到要塞筑壘地域能有效抵消盟軍火力優勢,因此在之后的戰斗中有意加以利用,遲滯和消耗盟軍有生力量。(畢曉普)
參與評論